成都世运会进入 37 天冲刺!27 个场馆全部就绪,全球目光聚焦蓉城
随着 8 月 7 日开幕日期的临近,成都正以 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 为核心理念,紧锣密鼓推进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筹备工作。截至 6 月 29 日,27 个竞赛场馆(场地)已全部完成改造施工,将于 7 月 10 日前正式交付。这场中国大陆首次承办的国际顶级非奥赛事,即将在天府之国绽放独特魅力。
一、场馆建设:生态与科技的双重赋能
成都世运会 27 个场馆中,18 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,9 个依托湖泊、公园临时搭建,无一处新建工程。这种 “能改不建、能租不买” 的策略不仅节省超 30% 经费,更通过模块化设计、装配式施工等技术,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。例如,兴隆湖沙滩赛场采用可调节地台基础技术,避免混凝土破坏沙滩原貌,赛后可快速恢复市民休闲空间;天府公园场馆中心则通过无湿作业工艺,将浮士德球、速度攀岩等项目融入自然景观,实现 “赛事即风景” 的沉浸式体验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场馆设计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:成都体育学院游泳馆增设 2521 个观众席位及无障碍设施,地掷球场配备临时医疗观察室和转播工作间;所有场馆均完成供水、供电、通风系统的多轮测试,防火、抗震性能达到国家标准。这些细节不仅满足国际赛事要求,更体现成都对 “办赛营城兴业惠民” 理念的深度践行。
雷火竞技官网二、服务保障:近万名 “小青椒” 构筑青春防线
在志愿者服务领域,成都正以 “立体培训体系” 锻造专业团队。近万名 “小青椒” 志愿者通过 “线上 + 高校自主 + 讲师到校” 模式,接受跨文化沟通、应急救援、心理疏导等 60 门课程培训。例如,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心肺复苏模拟演练和团队协作沙盘游戏,成都体育学院开设国家安全与外事礼仪课程,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则通过 “微笑礼仪标准化” 实操提升服务细节。后续还将进行场馆模拟演练和实景测试,确保志愿者从知识储备向实战应用转化。
交通保障同样彰显 “智慧蓉城” 实力。成都公交集团规划 100 余条保障线路,投入新能源公交、脸谱大巴等车型,形成 “一场一图、一站一策” 的精细化调度体系。驾驶员不仅熟记场馆周边景点、酒店信息,还掌握英语、手语等沟通技能,确保为国际宾客提供无障碍服务。能源网络方面,140 余个充电终端和 1 个加氢点位全天候待命,保障车辆 “随到随充”。
三、文化惠民:从赛事舞台到生活场景
成都正以世运会为契机,推动体育精神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。6 月 28 日启动的 “乐动蓉城” 文化惠民活动,通过世运会歌曲展演、项目体验、基层文艺成果展等形式,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赛事魅力。麓山社区居民李阿姨在互动演唱中感慨:“歌词里‘每一步都是新起点’,让我感受到运动与文化没有年龄界限。”

在世运村内,12 项非遗技艺体验、街头艺术表演和 “运动员之夜” 联欢活动,将为全球参赛者打造 “沉浸式文化客厅”。同时,成都联动 429 家离境退税商店推出世运专属优惠,开发 “世运通” APP 提供多语种服务,并在重点区域部署 AI 智能翻译屏,全方位提升国际宾客的获得感。
四、城市升级:从赛事经济到永续发展
这场国际盛会正为成都带来深远影响。2024 年,成都体育消费规模突破 750 亿元,新建改造体育公园 77 个、社区运动角 407 个,让 “世运空间” 遍布城市角落。凤凰山体育中心等场馆赛后利用率达 90%,带动周边餐饮、零售消费增长超 30%。
正如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在倒计时 100 天誓师大会上强调:“要以世运会为支点,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。” 通过火炬传递、文化艺术展、驻华使节四川行等活动,成都正以开放姿态连接世界 ——7 月 26 日,世运会历史上首次火炬传递将在三星堆、金沙遗址等文化地标展开,120 名火炬手将带着 “竹梦” 火炬,向全球传递古蜀文明与现代体育的交融之美。
37 天后,当圣火在东安湖体育公园点燃,成都将向世界呈现一场兼具国际标准与巴蜀韵味的体育盛宴。从场馆建设的 “绿色智慧” 到志愿者服务的 “青春温度”,从文化惠民的 “毛细血管渗透” 到城市发展的 “乘数效应”,这座公园城市正以世运为媒,书写 “办赛、营城、兴业、惠民” 的新时代答卷。